第一章 坏男人的心理模式

    我已经习惯了,总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一个衣架-罗斯·肯尼迪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如果你去当兵,就会成为将军;如果你去入教,就会成为教皇。可我既没去参军也没去入教,而是尝试去做一个画家,结果我变成了毕加索——毕加索

    毫无情趣的良家少年、迷人的无赖和乔装的女性仇恨者设想一下,您必须在两个男人间做出选择,当然他们都很优秀,否则也就谈不上选择了。莱纳不一定是您梦想中那个中流砥柱般的英雄,但他踏实、可靠,从不异想天开。和他在一起,未来是清晰可见的,别指望会有惊喜和意外。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向前流淌,为了在自己那一角天地中蝇营狗苟,他会给您最大的自由,您可以几乎不受任何十扰地做您想做的事情。当然啦,人到中年的时候,他也会不甘寂寞,偶尔越个轨,放纵一下自己,但完事后却又总是一脸真诚地追悔莫及。

    还没等您说话,他自个先掘地三尺,狠挖思想根源,内疚与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他重又乖乖地回到您的身边,他是属于您的。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并且心甘情愿,因为和您在一起他觉得特安全。

    和马克一起生活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情景,您将始终处于危机之中。他喜怒无常、欺骗成性、自私自利,您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什么位置。他的激情叫人血脉贲张,冷漠则令人/无生趣,和他在一起纯粹是一种冒险,是感情的大起大落。他从不许诺,尤其是对您,而这种无从把握的不确定性正是他身上惟一确定和真实的地方。在他身边是一种折磨,怛绝不会百无聊赖。他永远不会属于您,却能激起您对于幸福最美丽的憧憬,尽管那只是一个希望的肥皂泡。

    两相比较,您可能仍然会选择马克,而个中原因正是我们要展幵讨论的话题3我们当然不想劝您放弃莱纳,毕竟和他在起您能度过-段或长或短的幸福时光如果您要求不高的话。但说句实话,您觉得这样做值得吗?不再期待深情一吻将您呼醒的王子?不再期待驾着五彩祥云来迎娶您的骑士?难道忘了您少女时代的梦想,未来的丈夫至少也要像父亲那样强悍,把整个世界都奉献给您?这是您幼小心灵中的秘密花园,现在长大了,可花园就此荒芜了吗?

    您想要骑着白马的王子,您想要开着黑色保时捷的马克。没错,这要求一脉相承,合情合理。但王子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周围到处是虎视眈眈的竞争者,您如果对他说“不”,立刻会有别人出来说“我愿意”。他才是选择者,而您为能成为被选择者而骄傲。只要他一打响指,您立刻跳上他的马背,因为您知道,此时不跳,便再也没机会上马了,他则很无所谓地笑着袖手旁观,反正枕边从来不会冷清。您要是不跳,咎由自取,您要是跳了,同样咎由自取。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让女人如此着迷的男人绝不是个温文尔雅的绅士,而是个欲望强烈、略带粗鄙,有时甚至接近无赖的家伙,他的魅力并不能掩盖他的本质——我们将一步步为您揭示——在灵魂深处,他是个仇恨女性的人。坏男人的引力与斥力同样强大,他意味着一段痛并快乐着的另类人生,在他冒险、感性和追逐享乐的气质中夹杂着自私、冷漠与不负责任。他只专注于自身的利益,其强烈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他周身散发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是什么驱使着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他的怀抱?为什么残缺不全和自相矛盾在女性眼中恰恰是一种美?在坏男人身上又到底发生过什么,使他必须蔑视和如此恶意地对待女性?

    一出四幕戏剧

    坏男人的故事就是一出四幕戏剧,显而易见,它不会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故事的幵篇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展开情节之前,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心理分析学说的两个重要假说。其一为心理因果论与决定论原则。这听上去学术味很浓,其实只不过在说明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坏男人如此恶劣地对待我们,原因并不在女性,而是在他自身的心理发展轨迹上。我们是他生命舞台上可以随时替换的龙套,充其量也就是个为主要角色提示台词的工作人员。由此我们引出了第二条假说,它指出,当坏男人虐待我们时,其实他所针对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我们。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卑劣行径是下意识的。这并不奇怪,又有几个男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模式呢?

    大幕仍然紧闭着,分娩前的岁月对我们未来主人翁的影响暂时略去不谈,观众对此也不感兴趣。当幕布开启时,我们看到母亲和新生儿是台上仅有的主要角色,父亲则躲在布景的阴影中静候出场。母亲是骄傲和幸福的,她为家庭带来了一位继承人。他多可爱啊……母亲怜爱地端详着,简直就是和父亲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个小男子汉!当然生了女儿她也会照样高兴,但一个男孩,这毕竟是一份非同寻常的喜悦啊。

    不过故事开端的喜悦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便戛然而止,刚经历过分娩痛苦的母亲又步入了另一场苦难。这孩子的脾气大得惊人,一刻不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一会是妈妈的乳汁,然后是温柔的爱抚,接着又该换新尿布了。总而言之,母亲应该敏锐地感觉到并随时满足他无穷无尽的要求。于是妈妈陷入了一场看不到前途的鏖战,因为不管她多么努力,这个可爱的小宝贝却似乎永不知足。木难理解,我们主人公的尖叫很快便把母亲逼上了绝境。

    在最初的口腔期,未来坏男人的要求与正常孩子毫无二致,但在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及其激烈程度上却大有区别。照料未来坏男人的生活起居对母亲而言绝非易事。喂乖孩子吃菠菜当然也有困难,但是在几滴眼泪之后他还是把它吞了下去(毕竟他饿了),最多在事后用便秘发出无声的抗议;但坏男人碰上这种情况却会直接把这绿乎乎的东西吐在那个折磨他的女人的脸上,然后就开始撕心裂肺地干嚎,大有不闹到世界末日誓不罢休的架势,心慌意乱的母亲只有屈服,她不得不撤下菠菜,给他端来最爱吃的胡萝卜稀饭。坏男人的要求就是这样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并且这满足永远只是相对的。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就毫不犹豫地用他坚定的意志和超高的分贝陷母亲于彷徨无计的精神瘫痪状态。

    卡塔琳娜的儿子(卡塔琳娜如今六十有七,很不幸,她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坏男人的母亲)才三个月时,她就断定他会变得越来越可怕。“他有一种我难以驾驭的大男子主义的脾性”,她心有余悸地回忆着,“如果他不想要某样东西,就会像关节强直病人那样全身僵硬并且喊个不停。那简直不是哭喊,而是声嘶力竭的吼叫,一旦开始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惟一的出路就是照他的意思做,他的耐力比我还要好,那种用之不尽的力量让我彻底投降。可尽管如此,他还是比我其他两个儿子更招人爱。”

    这种巨大的心理能量正是坏男人的典型特征,它来自于两种欲望,弗洛伊德后来将其称为人类一切恶行的渊薮:性欲和攻击欲。二者总是相伴相随,只是孰多孰少因人而异。基本上每一个表达爱意的举动都掺杂着攻击的成分;而对旁人的仇恨又总是与性的元素息息相关。堕落就此开始。

    让我们再回到坏男人的舞台。母亲怜爱与绝望的目光交替落在我们的主人公身上,她既为了这个生命欢欣鼓舞,又不得不面对他的种种要求而疲于奔命,因此他也觉得忽而被宠爱,忽而被遗弃,感情始终处于反差极大的动荡之中,这便为他将来的心理危机种下了祸根。

    活泼健康的小男孩是非常需要一个与他共同嬉闹的父亲的。他希望父亲把他抱在怀里抛拋接接,希望与父亲一块在地毯上打滚撒欢或是比赛看谁爬得更快,但是父亲坐在阴暗的观众席中。他对自己的继承人毫无兴趣,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爸爸总是能找到不去亲近这个看似成天粘在妈妈身边又哭又闹的小淘气的理由。那么坏男人呢?他也如寻常孩童一样惦念着父亲吗?

    答案是否定的。爸爸可不像妈妈那么容易对付。要让爸爸也来为自己的需求操劳奔波,看样子不太可能。因此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来说,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无聊角色。我们的小主角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太爱炫耀自己的力量,也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了,这便无可挽回地注定了这出戏的悲剧色彩。既然驱逐r父亲,母亲从此便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至髙无上的角色。她是与其相关的最重要的人物,而他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母亲身上。

    奶奶、保姆或是奶妈的存在都不能改变母亲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这个聪明的小不点很快便认识到,她们不像妈妈那么有权力,尽管她们也是女人,但妈妈才是婴儿房里惟一的主宰。

    虽然和母亲在一起有着诸多的不如意,但他们仍是由衷地爱着对方。每一位坏男人的母亲口后都不得不承认,她的孩子们中没有比他更具魅力、更卓尔不凡、更懂得温柔地表达爱意的了。在这里我们隐约嗅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味道,尽管要到男孩6岁时,这种恋母情结才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它的确在婴儿阶段就已逐渐形成。

    我们的小主人公在口腔期的主要特征是对母亲的绝对依赖,而这种依赖是和他强烈的欲望和无穷无尽的要求成正比的。但事实上没有一个母亲能彻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他总是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他对女人的第一次经验就是惟恐得到太少的焦虑与担心。这种恐惧将伴随坏男人的一生,当他长大后,为了暂时消除这种恐惧,他会向酒精、尼古丁甚至其他毒品求助。

    第二幕

    幕布第二次开启,我们的主人公正处于婴儿的gangmen期。在这一阶段他意识到了gangmen的存在并欣喜万分地练习着对它的掌控。他为自己身体的排泄物感到骄傲,从此喜欢弄得到处脏污不堪。与此同时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他密切注视着自己的欲望是如何一步步得到满足。为了实现愿望,他开始模仿别人,甚至有意i只地玩弄手段和花招。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他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在他的眼中,世界就是如此简单。

    在gangmen期中,未来的坏男人生活得如此惬意,以至于他压根儿就不愿意长大,或者说,在潜意识中他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这一心态的典型代表也许就是画家和雕塑家,股市投机者或者演员,他们把玩弄自己排泄物的兴趣以及控制gangmen的欲望巧妙地演化成了一种相应的社会形态。由此说来,当坏男人以后和一个女人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他并不会立即转向下一个目标,他会想方设法夺回控制权,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小时候的坏男人是为了痰盂中自己的小小成绩而欢欣鼓舞的话,那么长大以后的坏男人则是为了职业中的伟大成绩而骄傲自豪。

    第三幕

    在第三幕中剧情迅速地接近髙潮。我们的小主人公现在3岁了,他正慢慢地步人yinjing期。他相信他已经长大了,什么也不能阻止他继续髙歌猛进。他意识到了yinjing的存在和这种存在带给他的欢愉感受。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

    两三年过去了,他仍然觉得自己像个国王,而尽管他能感受到母亲对他忽冷忽热的矛盾情感,可他的心仍然是属于母亲的。不过让他觉得既愚蠢又烦恼的是,母亲已经有一个男人了。他不但有着比自己大得多的yinjing,而且常常能让母亲的眸子快乐地燃烧。他为此大惑不解,父亲究竟施了什么魔法,才能变出母亲眼中的神采呢?

    您大概已经觉察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现在发挥作用了。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俄狄浦斯降生才3天,就被母亲秘密地丢弃了,因为她害怕儿子危及父王的生命。原来拉伊俄斯曾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求得一则神谕,上面说国王将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拉伊俄斯当然不相信这个预言,否则他早就动手杀了这个孩子。被母亲丢弃在山坡上的俄狄浦斯命不该绝,一个科任托斯国的牧人救了这个无辜的婴儿并把他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回到了特尔斐。他爱上了自己的母亲却并不知道她是谁。为了占有她,俄狄浦斯杀死了她的丈夫,当然也并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古老的预言至此完全应验。

    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正在于主人公宿命式的行为,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渺小的个体无法摆脱命运的嘲弄。而对心理分析学家来说,这个故事则另有玄机;杀父娶母——每个小男孩都会有这样对无限权力与控制的离奇幻想。我们6岁的主人公也逃避不掉这个心理定式。无论她愿意与否,无论她是严厉抑或慈祥,他爱上了自己的母亲。眼下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消灭竞争对手,以满足他的征服与占有欲。当然最简单地办法是第一幸坏男人的心理模式爸爸忽然死掉了,何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毕竟他是如此高大强壮,而想办法把他支走也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正常的男孩在他的征服行动之前会如此这般地反复掂量,当他意识到自己绝不是父亲的对手时,他突然害怕了。他害怕行刺失败以后的报复,他最担心的是,父亲会拿走他的yinjing。专业术语称之为“阉割恐惧”。

    于是他放弃了排挤父亲的计划,毕竟时务者为俊杰,这是一个懂得分寸的孩子。

    可我们的主人公,未来的坏男人呢?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退缩与忍让。也许他从来就没把父亲放在过眼里。一方面他几乎不认识父亲,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他在短短数年的人生中已经积累起一种近乎狂妄的自信。父亲的惩罚?真是荒谬,他才没有什么“阉割恐惧”呢,他一定要彻底地占有母亲。这个6岁的孩子说干就干,在他看来,这也并不困难,毕竟他跟母亲朝夕相伴了这么长时间,对她的喜恶摸得一清二楚。另外,这几年的经验也彻底证明她是属于他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未尝败绩。

    不过事与愿违,我们的主人公在这个俄狄浦斯阶段遭受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失败。虽然母亲享受着他的体贴与关怀,把他千辛万苦为她采摘的花束插进花瓶,并对他难得的好脾气报以灿烂一笑,但也仅此而已!6岁的男孩终于认识到,他永远也不可能像父亲那样使母亲的面庞焕发出沉醉与幸福的神采。母亲并没有为他动心,他竭力表现的男子气概在母亲眼里只不过是个笑话。

    失望的感受从此如影附随。他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征服之举就这样输得一塌糊涂。万能的他突然被打回了虚弱渺小的原型。他彻底绝望了。他刚刚意识到,自己已永远不可能拥有他惟一爱过的女人。她不需要他,心碎的痛苦让他怀疑自己即将崩溃。他暗暗发誓:再也不让这一幕重演。这个女人蹂躏了他最真挚美好的情感,他恨她。他居然成了她的牺牲品,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他要报复。复仇的第一步是蔑视,他必须亲手打碎心中曾经的偶像,她不配得到他的爱。从现在开始他仇视她的母亲。

    在他6岁的幼小心灵中,与仇恨的种子同时发芽的还有恐惧,他无法忍受相同的恶梦再次降临。在他长大以后,恐惧与仇恨仍是他对待女性的基本态度。他要惩罚,他要报复,如果母亲不能为他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付出代价,那就随便找一个女人,哦,不,那就向全体女性复仇!

    当然,对他而言最简单的办法是从此与女性一刀两断。但他实在做不到。坏男人喜欢女性,渴望女性,但为了避免伤害,他无法和她们建立稳固的关系。他希望得到一个女人的爱,可她要求得越多,他抗拒得就越厉害。她越是明白无误地表露爱意,他的蔑视就越强烈。没有一个女人配得上他的感情,而一旦出现这种危险,他就立刻退避三舍或者恶语相伤。坏男人毕竟有过一次惨痛的教训。他不是为了得到女性的爱而生,而是为了向她们复仇而生。

    但眼下我们仍处于第三幕戏中,我们的主人公正在爱恨情仇中苦苦挣扎,而母亲却对此一无所知。她只是注意到,往曰一向亲密无间的儿子突然变得怪怪的,她或是对这种突如其来、无f名状的状况感到伤感,或是完全给蒙在鼓里,为儿子终于懂秦而兴奋不已。

    通常的反应会是前者。难道他不是彻底属于她的吗?其实,不光是我们的主人公依赖她的母亲,她也同样需要儿子的存在。只有他才能补偿丈夫永远没法给予的东西:亲密和谐的共生。还不只这些,他简直就是母亲的精神寄托。丈夫忽视她?没关系,反正有儿子整天陪在身边。所有一切她在丈夫那儿默默期待却无法得到的东西,她都转而向儿子索取。一旦他达不到要求,立刻便能感受到母亲失望的心情,并将为父亲的失职及其感情上的缺席受到惩罚。他应该为妈妈舐伤。但这是他绝对不想做的事情,就算他愿意,也力有未逮。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再加上这个女人又曾经狠狠剌伤过他的自尊。从这时起,母亲与孩子之间便上演了一场权力的拉锯战,她总在要求,而他则一直说不。

    第四幕

    请重新回到我们的舞台。第三幕的剧情如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与之相比,第四幕便成为一个波澜不惊的尾声。尽管如此,我们将会发现,这样一个温吞水的结局绝不是狗尾续貂,它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的主人公真正进入了青春期,他正在经历变声,嘴巴上也长出了一层细细的绒毛,在这个阶段,性及其相关的一切主宰着他的思维和行动,在真正征服一个女孩之前,他得靠手淫来调节欲望。

    与此同时,他也慢慢找到了对付母亲的办法。有一些是从父亲那里偷来之艺,另一些则是无师自通的斗争经验。她不是最恨他不打招呼便晚回家吗?他索性整夜在外面游荡。她不是强迫他回答那些恼人的问题吗?沉默竟是最好的答案。她想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感受如何,他干脆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她想为他煮饭做菜,他宁可去吃麦当劳里的巨无霸。复仇的感觉是甜蜜的。

    他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一天,曾经遭受的一切屈辱都因这一刻的存在而云淡风清。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个闪亮的日子,他将把这一历史性的转折铭刻在心。这…天,他带着第一个女朋友出现在母亲面前。

    青春期的荷尔蒙让我们长大成人的主人公激情勃发,他狂热地追求着身边的姑娘。她让他热血沸腾,而他也点亮了她双眸中的光芒。现在他切身体会到了为什么当年会输给父亲。母亲显然也注意到了那对神采飞扬的眸子,她的身子不为人知地一颤。

    儿子从母亲凝视他身边姑娘的表情中看出了端倪:被炫目的青春照耀得微微缩小的瞳孔以及感叹年华逝去的轻轻吞咽,这一刻胜利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同时双方也都明白:她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一切都无可挽回。他能感觉到她的嫉妒,这一天可真是个复仇的纪念日。以后他每换一个新的女朋友都会带她在母亲面前亮相,他要让她品尝他曾经咽下的酸涩滋味。他带来的女孩越多,报复的力度也就越大,他看着母亲紧咬的嘴唇,看到了复仇的力量正在发生作用。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满足与欣慰吗?

    我们的小主人公在所谓“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渐行渐远,他已经越过了成长道路上那座决定善与恶的分水岭,坚定地向着坏男人的方向,向着折磨与报复女性的目标走去。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母亲亲手造成的(因为父亲总是不在场),而在她之后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全体女性。

    成功人士

    看完了这一出四幕悲剧,您大可不必为了我们的主人公拋撒同情的泪水,他固然命途多舛,但绝不能因此便使用卑陋的手段让别人来付出代价。真正令人悲哀的是,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另外,这些坏男人往往财雄位高权重,跻身顶级成功人士的行列。

    约瑟夫·肯尼迪,美国总统的父亲,是一位商界巨子;约翰·肯尼迪则靠着他的魅力与活力征服了全世界;船王亚里上多德·奥纳西斯在海洋与石油中擭取了亿万美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得过诺贝尔奖;贝尔特·布莱希特创造出了大师级的文学作品;毕加索带来了一场美术革命而让-保罗·萨特则因其学术观念与智慧不仅羸得了世界声誉,而且让后人无限景仰。所有这些男人都具有极高的社会名望,且其工作成绩有U皆碑,时至今日仍在对挞界产生影响。尽管如此,除去名利的外衣后他们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坏男人,毕生致力于向女性复仇。稍后我们会做出详细的个案分析。

    一个坏男人的童年

    一个小男孩究竟是如何演变成坏男人的,让我们来看一个尽人皆知的例子。这个家伙堪称坏男人的典范与楷模,其事迹之鲜活生动,手段之独特经典,完全符合反面教材的要求,因此,这个例子将陪伴我们贯穿全书。

    我们说的是约翰十·肯尼迪。

    约翰在九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母亲罗斯·肯尼迪显然并不指望从孩子身上得到满足与慰藉。作为一个恪守天主教戒条的女人,性对她来说绝不是快乐的享受,而是哪怕违心也必须履行的婚姻义务。从孩子的数量来看,罗斯的丈夫约瑟夫是一个肆意使用婚姻权力的男人,他的字典里找不到温柔与体贴。一旦罗斯流露出为难、拒绝的神色,约瑟夫调头就去找别的女人。究竟是罗斯对性事的冷淡促成了约瑟夫的背叛?还是约瑟夫声色犬马、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让罗斯深感厌恶,这才使得她的欲望灰飞烟灭?谁也无法解开这段悬案。“在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中,孩子的出世绝不是幸福爱情的结晶,它只能证明丈夫的鲁莽与粗鄙。”女作家卡塔琳娜·潘科在她关于杰奎琳·肯尼迪的传记中如是写道。

    每次分娩后,罗斯·肯尼迪都会新雇一个保姆,然后迫不及待地逃离——最佳目的地当然是巴黎。在那儿她会展开一轮疯狂的购物,每次都一掷T金。她曾坦率地承认,挥金如土是她报复丈夫的一种手段,他应该为他的背叛付出昂贵的代价。

    由此看来,当约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迎接他的那道热切而怜爱的目光很有可能并不源自他的亲生母亲,而是来自一个新雇的保姆。但那又何妨呢,无论如何他让一个女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婴儿啊。的确,约翰·肯尼迪天生招人疼爱,他三岁那年曾经因病在疗养院里住r三个月,当他痊愈离开时,疗养院里负责照料他的护士居然百般恳求他的父母雇她来作肯尼迪的保姆,因为她再也割舍不下这个孩子了。小肯尼迪在人生伊始便博得了宠幸与青睐,并且那不是妈妈的亲情和母爱,而是一个真正女人的迷恋。但保姆毕竟无法代替母亲,不管母亲是如何迁怒于这个不幸婚姻的产物,总是在歇斯底里的发泄后漠不关心地离去,小肯尼迪仍然爱着她,也就是说,那种被拒绝、被侮辱、被伤害的感觉仍然刻骨铭心。

    生下第三个孩子之后,罗斯终于不堪忍受她的丈夫逃回了娘家。但他的父亲却是个传统“美德”的卫道士,所以小住三个星期后,罗斯不得不回去继续她那不断地怀孕、不断地被欺骗的命运。

    时光荏苒,罗斯·肯尼迪现在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了。她把她当时的家庭称作她的公司。她为每一个孩子都订立了一份家庭档案,其中身高、体重、病史一一记录在册。每天晚上她都要检查孩子们的衣物有否损坏,是不是掉了纽扣,抑或什么地方撕开了口子破了个洞?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对纽扣呈现出一种近乎变态的偏执。从早到晚她总在不停地解开、系上纽扣,四处査算并钉齐失落的纽扣,同时嘴里永远嘟嚷着“纽扣”二字,活似佛教僧侣须臾不离口的佛经。她是要借这种心理强迫症留住什么不经意间便会从指缝溜走的东西吗?纽扣的作用是闭合与紧固,究竟是什么值得罗斯如此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去闭合与紧固呢?有趣的是,约翰·肯尼迪给他的女儿卡罗琳起了个小名,叫做“buttons”,而这个词恰恰也是纽扣的意思。

    小约翰·肯尼迪摊上了一个严厉内敛的母亲,她给予儿子的只有纪律,没有感情。任何亲昵的举动都会让罗斯·肯尼迪反感,她也尽量避免与孩子们的身体接触。只有在打人的时候她才会碰他们。有一次她曾经洋洋自得地说,·“我已经习惯了,总是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一个衣架。”其实她倒是应该结结实实地扇她丈夫一个大嘴巴,或者更恶毒更解气一点,给他风流成性的丈夫来个撩阴腿,从此绝了他的非分之想,但她并没有这么做,与此相反,她把丈夫对待她的冷酷与绝情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孩子们身上,以此作为惩罚与泄愤的手段。小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在了自己的生意上,因此在家的时间固然少得可怜,而偶尔回家也

    是向他的孩子们灌输自己那一套人生哲学:生存竞争、不择手段、欺世盗名。当时约瑟夫是美国东海岸最声名狼藉的商人,为了聚敛财富,他不借欺骗世界和上帝,并终于因此而暴发。

    上流社会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人物,这想必kb老约瑟夫怒不可遏,因为后来他主动斥资数红万美元帮助儿f竞选美国总统,看样子是要务必夺取他梦寐以求的名望与尊重。

    虽然自小就是个精神上的孤儿,但如走马灯般来来往往的保姆、家庭女教师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对于关爱的渴求。吋母亲朋友们的宠爱以及老师们的特别关照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魅力,在他们身边,他如饥似渴地品尝吮吸着被接受、被保护、被关爱、被赞美的滋味。这一切使他默默积累着一个坏男人的脾性,五岁那年,当母亲再次打点行装准备出走时,他终于爆发了,他充满仇恨与蔑视地冲着母亲喊道,丢下孩子不管的她根本不配作一个母亲。

    从那时起,肯尼迪对母亲的仇视便一发而不可收,每次当浓妆艳抹、喜欢让自己笼罩在一片浓烈的香气中的母亲走过他身旁时,他总是示威似地捂紧鼻子。对于母亲三令五申的教养与纪律他更是不屑一顾:她要求准时,他便最晚一个出现;她注重整洁干净的着装,他便尽可能地邋遢,故意扯掉几粒纽扣,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上学并且从不梳头。

    12岁那年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到校的第一天,他突然——原来妈妈压根儿忘了帮他收拾

    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衣服可换——行李。不单是行李,罗斯·肯尼迪干脆就忘了自己还有这么个儿子,她从来不去学校看他。约翰对付这新一重屈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小时候一样借病躲进医院,依他的经验,在那儿他会得到别人的悉心照料。

    说来也怪,每回他进医院,的确都会有那么一位宠爱他、亲近他、保护他的天使出现。如此看来,他和杰奎琳结婚以后最快乐、最亲密的时光居然是他因背痛的折磨而不得不卧床休息的那段日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16岁那年肯尼迪患了一场重病,大家都做了最坏的打算。

    医生诊断他得了白血病。整个学校立刻传言四起,都说他这回大概挺不过去了。母亲当然也得到了消息,不过此时的她正在迈阿密度假,她刚在那儿买了一幢豪宅,为了儿子放弃迈阿密的海滩和阳光?门儿都没有!有了这次令人寒心的经历,约翰彻底与母亲决裂了。他抓住一切机会公开嘲弄母亲;鄙视和仇恨溢于言表。在罗斯·肯尼迪的“帮助”下,一个典型的坏男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17岁那年肯尼迪开始对女人感兴趣了,每回住嗓,他都是最受欢迎的宠儿,他和所有的女护士都打得火热,但是且慢,如果有哪一位“不自景力”地想要更进一步他便刻换上一副铁石心肠。罗斯·肯尼迪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了,一个伶俐可爱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口蜜腹剑、暗藏杀机的坏男人,正如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看到的,他这一生已注定丫要为曾经遭受的痛苦与屈辱而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