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曲阜人,在孔子故里长到十八岁,虽然不好孔氏的学问,耳濡目染,也比不少伪国学爱好者懂的多的多了。我对于儒家的了解并没有指导人生,反而被我总结成了段子。这些段子我跟很多人都讲过,包括一些孔氏后人,总体来讲反响不错。把它们整理到网络上,以飨读者,希望能让读者长些知识。真能如此,又何怨。

不争气的孔鲤

孔子的儿子孔鲤不争气,不好好学习,孔夫子的学问没学会多少,反而遗传了父亲的「少也鄙,故多能鄙事」,喜欢下河摸鱼。后来夫子周游列国也没带他去,他留在曲阜,大冬天下河摸鱼,淹死了。

解读 此段故事正史无载,传到我耳朵里的不知是不是后人臆想的。但搜索一下可见端倪,《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的编按中有「孔鲤后来淹死水中」的字眼,看来这种说法不是孤例。

另,曲阜及周边区域为避讳,鲤鱼不叫鲤鱼而称红鱼。孔鲤得名就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国君送了鲤鱼。

过庭之训

一天,孔子在庭院里站着,孔鲤想出去摸鱼,害怕被父亲看见,就低头快走。夫子见了,心中不悦,叫住他说:「你一天到晚不读《诗》、《书》,能有啥出息?」

孔鲤也心中不快,顺嘴说:「你别教训我,你老子不如我老子,你儿子不如我儿子。」

夫子讶然,孔鲤趁机溜走。

解读 孔子是「万世师表」,孔鲤以他为贵;孔子的儿子没出息,但孙子孔伋是大儒,有「述圣」的美称,孔鲤以自己的儿子为贵。总的来说孔子比较倒霉,父亲死的早,儿子不争气。万世师表没搞好家庭教育,算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不知道他老人家晚年的梦里是否有想到这件事。

孔子和孟子讨论孔林风水

注意 孔子(前551–前479),孟子(前372–前289),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孟子才出生,两人绝无可能相见。

孔子问孟子:「你看我这林(方言中指墓地)风水如何?」
孟子回答:「老师啊,我看你这林好,就是缺一条沟。」
孔子:「别担心,会有人给我挖这条沟。」

果不其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亲自带头挖孔子墓,替孔子挖出了这条沟。

另说,秦始皇连挖七七四十九天,一无所获,就在他恼羞成怒时,一只白兔从墓中跑出,吓始皇帝一跳。

后面白兔这段书上有,孔林的导游好像也讲过。

孔子也挺倒霉,自己的墓被人挖过无数遍,无怪到文化大革命时,革命领袖要那些专家(即「孔老二的孝子贤孙」)挖孔子墓,那些专家就说,不用挖了,里面啥都没有。真挖了果然啥都没有。

可怜,眼见他尊为圣人,眼见他死无宁日。

鲁酒

曲阜有两个酒厂,x府家,三x。据说x府家自己不生产酒,从四川小酒厂买酒,包装后卖。三x早已被收购了,总之,都不行了。追本溯源,曲阜就不适合做酒,古代的典故就有「鲁酒」,指不好的酒,味薄,就是没味不好喝,也可以用于自谦。

典故的出处是《庄子》: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庄子·胠箧》

《庄子》洋洋洒洒,很难知道这个故事具体所指,陈鼓应先生说有两种说法:

  1. 鲁恭公去晚了,带的酒也不好喝,盟主楚宣王不高兴,攻打鲁国,梁惠王趁楚国出兵的机会去攻打赵国。[1]

  2. 还是鲁国去盟会,带的酒不好,赵国的酒好。管酒的人想让赵国人行贿给他,赵国人不乐意,于是,管酒的人酒把鲁国和赵国的酒调换,楚王不满,攻打赵国。(许慎《淮南子注》,原文)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引过这个这个典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当时的注释用的是后一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鲁国的酒很差都是板上钉钉的。

无怪曲阜的酒不好,都是有历史的。

歧视河南人

稍微延伸一下。

很多成语典故和现代的一些事暗合,也不好说是传下来的还是恰好历史重演了。比如现在有一种思潮是歧视河南人,历史上也有啊,郑人买履,不也是笑话河南人(郑州是历史上郑国的首都)。还有买椟还珠,也是发生在郑国。

当然,这俩故事都出自《韩非子》,是历史上的韩国人(不是现在的韩国),(历史上的)韩国灭了郑国,所以韩非子也是河南人。自己写自己身边的事,也不算笑话吧。段子而已,读者不要误读。

下面的已经不属于口述,是文学演绎。



孔子的有教无类和烂泥不上墙

孔子批评学生说了重话,是真性情。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论语是真性情的书,读者能看懂就会非常兴奋,手舞足蹈,当然也有看了没感觉的。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这话是朱子引程子的,意思和《老子》里上士闻道差不多。

杀鸡焉用牛刀

夫子也有得意忘形的时候。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虽然这话的思想倾向是错误的,读一读面两句,是不是觉得夫子说的很对,「于我心有戚戚焉」。

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曾经在民国时造成很大的轰动事件(见鲁迅的文章)。最近几年拍的《孔子》电影似乎没有把这段表现完整。

南子是一个不太光彩,特别是道德上有问题的人,孔子为什么见南子,估计有政治目的。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为了自己的学说能推广,做一点违心的事也是可能的。被弟子批评,不惜赌咒发誓,也是真性情啊。

子路结缨而死

鲁殿灵光

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我最早是看典故词典学的,后来看《哀江南赋》里面也有「灵光岿然」。最开始我没意识到这个鲁灵光殿在曲阜,后来才知道,可遍寻城内,这个鲁灵光殿已然片瓦无存了。搞笑的是,当初建鲁灵光殿的时候还拆过孔家的宅院(而且据说发现了鲁壁藏书),反而是现在「孔家店」香火不断,鲁灵光殿早已消散在历史中。

我看「鲁殿灵光」真正的原因要么是政府保护,要么就是偶然因素。什么神啊鬼啊的是腐儒之谈。另外,在今天,「鲁殿灵光」已经产生新的含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靠政府岿然而立的鲁灵光殿已经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孔家店」香火不断。一个人的仁德抵不过历史的更迭,朝代的更迭更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历史才能岿然,逆历史而动只会粉身碎骨。

搜一搜,发现这个王延寿也很可惜,才活了20多岁(公元140–165),也是淹死的。看来不要游泳比较好。

又及,建鲁灵光殿的鲁恭王刘余死于公元前128年,也就是说,王延寿看到了300年前的建筑,大概和我们今天去看孔府孔庙的感觉差不多。

孔子差点冤枉弟子颜回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陈蔡绝粮,差点冤枉了颜回。我感觉,这个故事可能是战国纵横家编的。


  1. 昔楚宣王朝会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将辱之。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今送酒已失体,方责其薄,无乃太甚乎!」遂不辞而还。宣王怒,兴兵伐鲁。梁惠王恒欲伐赵,畏鲁救之。今楚鲁有事,梁遂伐赵而邯郸围。(成玄英《庄子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