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保持和主流节目的距离——倒不是为了「装」,算一种懒惰罢。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老梁的脱口秀节目和《神探狄仁杰》系列等节目,有一些收获。

《雍正王朝》

从资料看,这是一部当时收视率非常高的连续剧,我看了后,也觉得这部剧的演员、表演、拍摄和剧情都是一流水平。可要解释高收视率,就不能单从剧的质量看了。这部剧胜在用历史剧的题材塑造了一位观众喜欢的皇帝形象。

《雍正王朝》这部连续剧着力塑造了雍正的正面形象,比较尊重历史事实,那个勤政、处处为国家社稷操劳、疾恶如仇的雍正皇帝正是群众所期盼的,他推行的一项项改革措施让百姓得了实惠,这都迎合了国民的「清官情节」,顺应了改革这一时代潮流,又暗合了一些当时的时事。这部剧,火在它的编剧,而编剧又来源于小说,所以,小说好让这部剧成功了一大半。用现在的话说,“IP”呀。

我看后有几点觉得不太好。其一,这部剧的安排有点前重后轻,雍正做皇帝的时光所占集数少了点,这可能是总集数的限制罢。其二,当然这个评论有点过分,雍正是不可能如此大公无私的,作为统治者,维持统治,没有错,这点在电视上不好播,故而不刻画。其三,整部剧有点过于枯燥,难以让人第二遍欣赏,这点和《宰相刘罗锅》等剧不同。第四,有些人物的刻画不好,比如那个孙家成(?,似乎历史上的人物是孙嘉淦),我就看着不太舒服。

2017-08-09 Update: 原来《失·空·斩》就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

老梁的视频

老梁这个人评的好,不简单。

比如这个:20100730老梁看电视:【百家讲坛】走下神坛,评论了一个火过一段时间的百家讲坛节目。

我早先也是百家讲坛的观众,当时还是个中学生,觉得那些老师讲的挺好,代表就是于丹老师。而且当时百家讲坛和于丹老师也借着说论语着实火了一阵,我在孔子故里,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个课间,一位自称是「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人拿一些流行读物去我们教室里卖,一个同学就非常虔诚的花十块钱买了一本于丹老师的书,我至今还记得那位同学买书时虔诚的表情,可见这于丹讲论语的影响力。当然,我一贯看不大上于丹老师讲论语的方式,后来去大学,见了世面,知道于丹老师的水平在大学老师中算厉害的,可也够不上名家国手。

老梁的评论就深刻些了,先对百家讲坛为了提高收视率使用的套路进行了进行了剖析,顺带评论于丹老师。一句话,于丹老师深谙大众传播之道,知道观众喜欢故作深沉,看了后好像能提高智商的节目,可实质上,就是些没用的废话饶来饶去。用老梁的话说,于丹老师的东西是「心灵按摩」,这个提法非常有趣,类似于「心灵鸡汤」,非常形象。

写到这里补一则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一年,学校让我去开学典礼作为老生代表发言。我不擅长发言,这事又是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也比较重视,和学院的老师一起准备,演讲稿数次易稿,准备了半天,最后呢,学校另请高明了。我特意问了一下新生——

我:「给你们分享经验的老生代表讲的怎样?」
新生:「就那样,是个娘娘腔。」
我:「蛤,那能好到哪去。我告诉你,学校就喜欢这样的!」

学校领导的好恶,也算大众传媒的研究内容罢。我是狗肉不上席,恐怕难有登台的机会了——因为领导喜欢娘娘腔。

《神探狄仁杰》系列

《神探狄仁杰》也是收视率非常高的剧,我也挺喜欢看的。一个原因是我比较喜欢张子健我小时候就觉得他在《甘十九梅》里演的好。更重要的是这部剧胜在编剧好。我不想细说编剧如何好,想说的是它的导演和编剧钱雁秋

钱雁秋编剧的作品《神探狄仁杰》是非常成功的,说明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编剧和导演。可是,我也知道,钱雁秋也有一些不那么好的作品,比如每个武打动作重复三遍、演员演技一般再加上三毛钱特效的《西游记后传》。后来,钱雁秋好像不甘心,又把剧本改头换面拍成了《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这个我就没看了,可从我对宣传片的印象再加上网上的评论,想当然耳,这又是一部烂片。

其实这剧本还不错,就是东方版的哈利·波特的故事嘛。可为啥观众不看好呢?如果说第一部《西游记后传》是拍的不好,第二部《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是钱雁秋亲自操刀的作品了罢,怎么还是不行呢?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有两点:

  1. 品味。
    品味放第一不是说钱雁秋的品味差,品味无所谓好坏,钱雁秋可能是不太适合神话剧这一题材。这没啥奇怪的,著名的剧作者曹禺写出了《雷雨》,可他的其他作品就一般般了,因为曹禺非常熟悉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的剧,让他写别的,力不从心。钱雁秋写古装剧不错,执导神话剧,似乎不在行。神话剧不仅要有演员的表演,还要有特效,这特效自然有专门的人和公司做,做成什么样,体现的是导演的品味。导演的品味不合大众的胃口,作品就不受欢迎。

  2. 时代和观众。
    任何事都有时代背景,观众的特质决定了一部剧能否火爆。时代已经发展到,各种剧层出不穷,电视剧快餐化严重,更要命的是,神话剧的观众年龄层次偏低,而这些低龄观众现在喜欢《爵迹》一类的作品,编剧再好,目标观众不爱看,有什么办法。或者,换句话说,神话剧这一题材不利于突出编剧的好,反而是稍微严肃一点的侦探等题材容易让钱雁秋优质的剧本出彩。

一位厉害的编剧和导演的作品不见得那么受人欢迎,不是水平不行,有时候,真有点生不逢时,入错行的感觉。

感悟

要广。

那些著名的作家编剧,像二月河和钱雁秋,无不是博览群书。老梁谈天说地,不见得每次都说的好,每期一个主题,总有能打动你的地方。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增加「量」的积累。这个量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用套路,而是每次都尝试新的,可能不那么成功,走的多了,总有能成功的。反而是固步自封,难成大器。

现在对人才的要求是“T”形的,要广,又要深。我现在觉得,首先要广,先广而后深。比如你要找一个方向深挖,也要找对了方向,如何找呢,只能靠广泛的尝试。想一上来就认准道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