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四是」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以上是通行本的。我初中就看《道德经》了,当时就有困惑,是否这些字真的是老子或者是先秦的某个(某些)人写的?这些文字的意思是否真如后代的解释那样,有没有可能如武侠小说的桥段一般,有暗藏玄机的可能?后面的问题可以用训诂学来回答,可以说基本上能恢复当年的意思,前者就不一定了。如果文本本身有问题,靠训诂所得就少了。回答前一个问题的有力武器是出土文献,出土的真东西上的字至少不会是伪造的吧。顺手找了一下这一段的马王堆版: